更新日期:2009/02/01 04:09

編譯鄭寺音/特稿

 

這是一座16世紀修道院改建而成的歷史建築,因年代久遠,橡木橫樑變形、天花板灰泥飛落、腳下的瓷磚也已碎裂,即使是在熙來攘往的巴黎左岸、車水馬龍的正午時分,屋裡依舊一派寂靜,空氣中瀰漫的那股陳腐氣味,與這座思想聖殿簡陋與豪華並存的形象不謀而合。

 

這是文學愛好者到巴黎必定造訪的莎士比亞書屋,它是書店、是圖書館,卻也是廉價旅館,而它的故事,得從上世紀初開始說起。

 

創辦人遭納粹拘留

 

書店只能被迫關門

 

在那個年代,巴黎是所謂「失落的一代」思想的中心,像是海明威、喬依斯等文學大師,在成名之前,都曾被巴黎的美麗、文化與自由吸引,聚居此地。1919年,美國女子希爾薇雅.畢奇在歐德翁街開了家「莎士比亞書店」,店一開張,馬上成為作家聊天寫作之處,其歷史地位,在畢奇為喬依斯出版備受爭議的小說「尤里西斯」之後更加確立,只是好景不常,二戰期間,納粹佔領巴黎,畢奇關閉書店,一度被送入拘留營,她獲釋後回到左岸,書店卻再也沒重新營業。

 

二戰結束後的1946年,美國人喬治.惠特曼負笈巴黎,進入索邦大學讀法國文化,由於美國退伍軍人買書的收據可以報帳,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,喬治善用他的退伍軍人福利,在他所住的旅館房間裡成立小小的圖書館,很快成為志同道合的外國文人聚集之地。喬治喜歡交朋友,有人來看書,他就邀請他們留下來吃飯,最後藏書越來越多,狹小的房間容納不下,喬治買下俯瞰塞納河的一間阿拉伯商店,正式開起書店,1951年開幕,店名原本叫做「密斯托拉風」(Le Mistral,法國吹向地中海的乾寒西北風),1964年,為了紀念已故的畢奇女士,改名為莎士比亞書店,算是第二代的莎士比亞書店。

 

喬治從小跟著教授父親環遊世界,來巴黎之前,去過中國、希臘土耳其、西歐等地,在波士頓大學取得新聞學位之後,喬治又前往北美與中美洲等地,一邊打工,搭便車旅遊,有工作就做,沒工作就跟人討飯吃,時隔60年後,他還記得當年讓他溫飽的善心人士,讓他眼界大開,看到祖國與貧窮的鄰國有多大的不同,也形塑了他的政治與社會觀。

 

1951年重新開張

 

新老闆對賺錢沒興趣

 

也因為這樣,每當喬治看到一文不名的作家,總會不吝於伸出援手,有些作家就在店裡住了下來,不少人在這裡寫出好作品成名,離去後,另一批新人補上,喬治歡迎形形色色的人,餵飽他們、讓他們想待多久就待多久,問他為什麼這麼做,喬治先是大喊:「我這一生都信奉共產主義!」接著解釋說,他只是想回饋過去流浪世界時,他所感受到的溫暖。

 

喬治出了名的不會管錢,對賺錢也不熱中,要不然從他書桌後面望去的景色,早就可以讓他賺大錢了,他大可把這棟正對著巴黎聖母院的房子以高價賣掉,可是他痛恨地產商,常常抱怨說,怎麼會有人嫌這個地方的高級旅館與咖啡廳還不夠多。

 

莎士比亞書店與其說是書店,不如說是座藏書豐富的圖書館,甚至可以說集廉價旅館、博物館、心靈聖地於一地,店裡放眼望去,除了書,還是書、書、書,地板堆疊到天花板,書架、椅子、桌子上都是,各式各樣、各種大小,不過以英文精裝書為多,絕版到新書一應俱全。

 

再往前看一些,你會看到躺在地上的行李箱跟背包,T恤與毛巾晾在行李箱後面,新來的旅客暫時窩在睡袋裡,蓋著脫線的毛毯,或暫時把茶几併起來權充當床,置身其中,讓人有種時空倒置的感覺,就算是在巴黎這個充滿奇特魅力的花都,莎士比亞書店還是難以置信地奇特,這是都市叢林中一方激進主義殿堂,是陌生人被邀請來席捲冰箱、踢掉鞋子、癱倒在床的地方,更是高價觀光咖啡廳充斥的沙漠中,一解文人之渴的綠洲。

 

喬治現已91高齡,並已退休,書店改由女兒(名字就叫希爾薇雅.畢奇.惠特曼)經營,不過這間在他手中茁壯的書店,時至今日,仍默默地矗立巴黎左岸,強悍地抵抗潮流,為文學輝煌的年代做見證,並繼續迎接世界各地的文學愛好者,莎士比亞書店熙來攘往的人群,一如50年前,沒有散過。

from:
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090201/78/1dqfc.html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ovecc92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